• 医药资讯

  • 药品招商

  • 医药企业

  • 人才智库

  • 名医诊堂

  • 知名药店

  • 中医保健

  • 医美微整

  • 医疗器械

  • 医药展会

  • 高端就医

  • 食药法规

  • 当前位置:首页>医药资讯

    孙洽熙:为师继绝学,踵事而增华

    时间:2023-10-18   来源:人民医药网

    是黄元御系列医籍的主要校勘和执笔人,用5年时间将清代医家黄元御散落的医籍逐一考据整理出版。在之后的几十年,他坚守初心,躬耕力行推动黄元御学术思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片 1.png

    黄元御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医术精湛,独成一派,活人无数。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陕西省著名中医麻瑞亭(1903—1997)用一剂“下气汤”让黄氏医学在三秦大地名声斐然。等接力棒传到第六代传人孙洽熙手中时,黄元御医学已流传200多年,但仍面临蒙尘的困境。

    “老师有两大夙愿,一是搜集、整理、出版黄元御医学全书,二是将他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建树整理成书。”在麻瑞亭的殷殷期盼下,陕西省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孙洽熙一生都在致力于

    做好这两件事。

    一次选择,走上悬壶济世之路

    孙洽熙与麻瑞亭同为山东安丘人,出身耕读家庭,幼时因为生计与姐姐相依为命,辗转东北、西北等地,几度辍学,读书之路颇为坎坷,直到遇到了学医之路的 “贵人”麻瑞亭。

    “你跟我学医,学好了,能用一辈子。” 1961 年,孙洽熙因家庭成分原因而高考落榜。正当他迷茫之时,经麻瑞亭提点,他熙报考了最后一期五年制的“西安市中医学徒班”,并拜麻瑞亭为师。

    对孙洽熙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

    当时麻瑞亭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因为擅用黄氏绝学“下气汤”,在西安很有名气。在学徒班的5年时间里,孙洽熙一直和老师麻瑞亭学习生活在一起。上课之余,孙洽熙随其左右侍诊抄方,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将麻瑞亭在学术临床中总结的十分具有黄元御医术特色的诊疗体系根基夯实筑牢。

    1967年,27岁的孙洽熙从学徒班毕业,被分配到陕北榆林县芹河公社卫生院,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孙洽熙的临床经验迅速增长,对黄元御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1978 年,为更好地传承老中医临床和学术经验,国家自上而下地推动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麻瑞亭选定孙洽熙为学术继承人,经政府批准,孙洽熙调入了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自此,他一边跟随麻瑞亭出门诊,一边搜集整理学术和临床经验。至今,83 岁的孙洽熙仍坚持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出专家门诊。

    一间小屋,考据勘校黄氏医学典籍

    40 多年前,想要获得一本黄元御书籍相当困难。而让黄元御医籍流行于世,离不开麻瑞亭和孙洽熙孜孜不倦的努力。

    早年间中医界仅流传《黄元御医书八种》刊本,《黄元御遗书三种》据说失传已久。“我在上学徒班时就通过信函等多次向全国各大中医院校图书馆及各地大型图书馆发出搜集《黄元御遗书三种》的信息”,孙洽熙感慨,整个搜集过程较为艰难。

    直到1982年,国家制定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从海内现存的一万余部中医古籍中选出196种进行整理,《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也在其中。麻瑞亭申报承担了该任务,但其已80岁高龄,校勘整理工作自然就落在了孙洽熙的肩上。

    这是孙洽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自从接过担子,这40多年,他都在潜心整理黄元御系列医籍。

    中医古籍校勘整理是艰苦且又繁杂的工作。孙洽熙将从南京、北京、杭州等地复制的《黄氏遗书三种》《黄氏医书八种》数个版本和数个单行精刻本、精抄本进行试校。当时没有电脑,点校工作全靠手抄。一年365天,孙洽熙差不多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一开始没有独立办公室,办公环境嘈杂,后来在各方支持下,终于有了一间独立办公的屋子。于是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台吊扇,就构成了孙洽熙看诊之外的主要工作环境。

    5年,1800多个日夜的精细校勘,170万字的《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校勘本)整理工作终于得以完成,并于 1990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黄氏医籍的现代通行范本,也是该书问世以来的首部标准本,出版多年来,经数次翻印仍供不应求,1992年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丛书奖。

    “老孙这一辈子都在和中医古籍打交道。”孙洽熙妻子感慨地说道。在完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后,原卫生部将《河间医案》等数部中医古籍的校勘任务下达给孙洽熙。此后,孙洽熙又多次接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所托,编校出版了《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黄元御内难解》《黄元御伤寒解》《黄元御药解》等医籍。他共计著书14 部 2000 万余字,获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等 16 项,其中包括省部级2项。

    一剂方药,拓宽黄氏医学临床路

    “下气汤”原方为黄元御于1752年所创,记载于《四圣心源·卷四》,着眼于清降肺胃,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后来麻瑞亭在总结前几代医者经验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使之既能清降肺胃,又能温肝升脾,适用范围扩大到临床中多种心、肾、肝、胆及血液疾病。

    根据麻瑞亭应用“下气汤”经验,孙洽熙结合临床心得,将“麻氏下气汤”化裁整理为12首下气汤系列方,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各种贫血症、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类疾患。他在临床一线50余年,曾多次治愈糖尿病肾病、溶血性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临床疑难病例,因疗效确切及态度谦和,备受患者肯定。

    经过一代代传承,如今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及“下气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孙洽熙认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理论指导性很强,要想传承发扬好,首先要将黄元御系列医籍读懂吃透,然后再将黄氏的理法方药用到临床上,不断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

    提到将黄氏医学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临床,孙洽熙认为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当时与黄元御并称为“南臧北黄”的中医大家臧枚吉的后人臧平立。

    臧平立曾经求学于麻瑞亭,为了更好地跟师学习,他与麻瑞亭比邻而居,在当时西安市中医医院后院隔壁的同德巷一住就是十几年。麻瑞亭当时年过九旬,精力不济,所以后来由孙洽熙代师传授臧平立黄氏医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至今。

    “我和他亦师亦友,他不仅传承了臧氏医学,擅长治疗妇科病、不孕不育等疾病,更是把黄氏医术的精华融入自己的临床诊疗中。”孙洽熙对臧平立十分认可。

    得益于对黄氏医学的深刻领悟,臧平立医术精进很快,48 岁时被同仁堂聘请为坐堂专家,治疗疾病覆盖内儿妇幼全科,尤善治疑难杂症,疗效好、口碑佳,各地慕名求医者不绝。臧平立认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精华之一是‘扶阳抑阴’,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把黄氏医学和臧氏医学结合在一起,疗效立竿见影。”比如在治疗宫寒导致的不孕不育时,可以通过行气健脾、扶阳暖宫,使阴阳平衡,气血充足,卵巢机能恢复,从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他的很多临床经验都非常独到。”孙洽熙认为,“南臧北黄”是中医历史中的一个闪光点,臧平立对二者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图片 2.png

    “一代医宗”黄元御及其学术流派的价值

    黄元御, 山东潍坊昌邑人,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 1705 ) , 卒于乾隆二十三年九月( 1758 )。黄元御是齐鲁医派清代儒医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御匾“妙悟歧黄”褒奖其学识,御赐“仁道药济”赞誉其医术。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中医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

    图片 3.png

    第一章

    黄元御的生平简迹

    黄元御系名门世家之后,明朝户部尚书黄福忠宣公十一世孙,祖父黄运贞,廪贡生,其父黄钟,昌邑庠生。黄元御自幼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受其家族影响,黄元御立志高远,“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弱冠之龄即考中昌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在他踌躇满志想建功立业、仕途报国的时候,忽患眼疾遭遇劫难,因“庸医误药损目”致使左眼失明。清代科举规定五官不正均不仕禄,黄元御哀痛之余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从此弃儒从医,把疗疾、著书、传播医学作为毕生的追求。

    20231018040344513.png

    儒学出身的黄元御从小饱读诗书、遍览经典,被庸医害目后深感医学的重要,他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过人的天赋,苦读历代中医典籍,奋斗数年后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他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当时宫中有一乡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黄元御入宫后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令宫女卧帐内让其诊脉,黄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乾隆闻言心悦诚服。御诊后乾隆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按方服用后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常与对弈,赐号“玉楸子”。

    图片 4.png

    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沿途为人治病调药皆有神效。乾隆为奖赏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过世,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医术与医德。

    黄元御因医术精湛、品德高尚,深得乾隆皇帝赞誉,但是也因此遭到太医院其他御医的嫉妒和排挤。黄元御在京城太医院期间并不得志,他在《四圣心源•序》中说“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因考虑自己“良时非多,勖之而已”,黄元御于辛未秋(1751)离开京城,开始了沉寂民间治病、传徒、著书的生活。

    图片 5.png

    第二章

    儒医的集大成就者

    黄元御是晚清齐鲁医派著名代表人物,是儒医的集大成就者 。儒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的融合者,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儒医最初是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发源于齐鲁文化的儒学思想融入医学领域后,提高了医学的社会地位和医学人才的文化素质。儒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重视典籍,他们参与医疗实践活动,同时著书立说,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传承发扬中医理论的同时为中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儒医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延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作用,其影响深刻而广博。清代徐松在其《宋会要辑稿》中指出,“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与疾病,谓之儒医”。

    图片 6.png

    齐鲁医派是指产生在齐鲁大地上,根植于齐鲁文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学流派与学术群体。“天人合一”是中医药基本理论之一,时空背景和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医流派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学术流派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是以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医家的理论方法和防治特色进行归类的流派。地域性学术流派通过对该地域发病倾向性与治疗特殊性的研究,整体概括特定地域医学的特点,体现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整理、发掘、研究地域性学术流派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地域性学术流派有齐鲁医派、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吴中医派等。山东古称“齐鲁之邦”“礼仪之邦”,有“膏壤千里”之美誉,是古代经济文化发达之地。齐鲁大地经济文化发达、地大物博、药材丰富、世代名医辈出,如扁鹊、王叔和、李莪华、藏枚吉等都是我国医药史上的著名人物。

    图片 7.png

    黄元御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医,是清代儒医的代表,对齐鲁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清代温病学说盛行、寒凉药广泛应用,黄元御的目疾即毁于庸医滥用寒凉药物,他非常痛恨不重经典理论、背离经旨的庸医,竭尽毕生精力专注于古典医籍研究,独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遗著。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黄元御深厚的儒学底蕴和自幼立志建功报国的追求,成就了他非凡的医学贡献。晚年他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经典,耕书立著写下了两百多万言的医学著作,其著作文笔优美、对仗工整,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堪称旷世难得的医学艺术瑰宝。黄元御著作最早出刊系乾隆年间《黄氏医书八种》:《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现存多种清刻本。另有民间传说黄元御尚存《瘟疫痘疹》、《黄氏医抄》等书籍,后因各种原因失落民间,目前尚未开展发掘工作。

    图片 8.png

    1990年,麻瑞亭和孙洽熙领衔完成国家卫生部下达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任务,点校完成170多万字的《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2012年,任启松教授对四库全书记载的黄元御全部著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重新编辑出版《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图片 9.png

    黄元御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建树颇多。自古医易不分家,“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黄元御深谙《道德经》、《周易》、《河图》和《周易参同契》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从事医著之余撰写了易学著作《周易悬象》《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精研易理,并将宇宙阴阳八卦义辞变化之理融入医学中,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新说“一气周流”“中气升降”,建立六气枢轴辨证体系、独树一帜医学理论,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

    图片 10.png

    黄元御学术思想诞生之初并没有广泛流传,分析原因主要是清代温病学说盛行,黄元御补土扶阳之说与时流主派相悖,被太医们定性为“邪说诐辞”,遭到主流医派的极力封杀。黄元御恃才傲物,只推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圣,加之深受乾隆皇帝器重,钦点进太医院、赏赐五品顶戴、送玉棋揪盘并赐号“玉揪子”,题词“妙悟岐黄”等殊荣,招惹太医院其他御医嫉妒,被四库全书编撰者笔伐否定。《四库全书》编撰时,因乾隆皇帝赞誉黄元御,故未敢把黄元御著作剔除列入禁书焚毁,但仅仅将其著作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中,且评价颇有微词:“黄元御大抵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罕能免其诋诃者。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说巧历代名医,无所不至,可谓之善骂矣……”。 黄元御自知当时太医们对自己的排斥和反对,在《四圣悬枢》自序云:“今宇内之大,谅必有侯桓之人,吾将藏之深山,虚坐以待矣”。

    图片 12.png

    第三章

    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弘扬

    黄元御因公开指出时医流弊遭受打压,其思想形成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过近百年的隐匿期。黄元御有二子,长子洪漠,次子洪训,皆随父学,得其真传。黄元御行医过程中收徒多人,其弟子毕武龄被黄元御称为衣钵传人,赞为“直与扁仓并驾”,但因黄元御遭受排挤打压,他的儿子和徒弟们只能隐匿民间行医,乡里间广传其儿子、徒弟们的诸多奇效验方、偏方,但这些宝贵的医疗经验至今流落民间亟待发掘和传世。

    图片 11.png

    黄元御去世近百年时间内,了解其学术理论的人屈指可数,成就其医术者更是寥寥无几。直至1832年,阳湖人张琦把《四圣心源》用木板雕刻下来算是第一次流通。张琦是清代文学家、医学家,嘉庆十八年举人,道光三年历任山东邹平、章丘知县,其为官清廉、善医术,民有病者设局自诊之。张琦偶得黄元御《素灵微蕴》,读完惊叹为天书“其文驾魏晋上。翰风素工医…….其于医,直仲景后一人而已”“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在《四圣心源.阳湖张琦序》中言“自唐以降,其道日衰……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海内沿染,竞相传习……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盖自刘朱之言盈天下,举世惟知滋阴熄火……先生所为,表阐四圣之旨,而于近代之邪说诐辞,拒之必力也”。

    张琦为寻找黄元御的其他著作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仅找到4本。身为山东地方知县的张琦查找黄元御书籍如此艰难,说明黄元御学说当时被定性为“邪说诐辞”,遭时派刘朱学派“拒之必力也”的全力封杀,未能成为主流学派,只能在民间隐匿流传。

    图片 14.png

    文献记载师承黄元御的第一代亲传弟子有于溥泽、毕武龄等。医术最著者于溥泽,系山东平度人,曾任滨州的州学训导,是当时著名儒医之一,师从黄元御学医多年,深得其传。他综合黄元御的理论研究和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医学诗话》《云巢医案》《伤寒指南》《要略厘辞》等医学专著,遗憾的是目前仅有《要略厘辞》传世,其他医本有待发掘寻找。

    图片 15.png

    麻瑞亭先生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山东省安丘县人,1931年随父迁居西安。麻瑞亭15岁时染病危笃,幸得其舅祖(黄元御第四代传人)李鼎臣全力救治,方才化险为夷,麻瑞亭病愈后毅然拜李鼎臣为师研习黄元御学派医术。 麻瑞亭先生对近代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3年至1987年他在80岁高龄之际,携第六代传人孙洽熙,领衔完成了国家卫生部下达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任务,点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70多万字巨著,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暨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麻瑞亭先生将黄元御学术理论和现代人疾病治疗特点结合,总结经验撰写著作《麻瑞亭治验集》,广为流传,深受广大医学者欢迎。

    原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杨震先生在西安中医院成立“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因理论优势突出、临床疗效显著、学术特色鲜明被确定为陕西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团队成员为考证史料、梳理黄元御医学流派的传承脉络、发展其临床应用,多次与潍坊和昌邑各界人士交流并亲临调研,旨在与黄元御家乡的人们一起携手发展黄元御的学术思想,让黄元御学术流派在中华大地再展辉煌。

    图片 16.png

    第四章

    黄元御的历史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当前黄元御中医药文化思想弘扬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明确黄元御的历史影响力和学术地位。黄元御作为中国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继承“黄帝、岐伯、扁鹊、仲景””四圣医学之精髓,著书立说,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在弘扬中医先人理论基础之上,独创“一气周流”“中气升降” “六气枢轴辨证” 学说,其创新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因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发病率日益增多的“阳气损耗之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图片 17.png

    黄元御中医药学术思想已经具备成为独立中医学派的条件,但“黄元御学术流派”的概念一直未在国内外正式提出。分析原因主要是目前虽然对黄元御的研究热衷度很高,但是多数散在于某个学术点的研究,未能够充分运用文献考证、临床分析等方法进行全面提炼和深入发掘,未曾将其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进行全面推广和深度完善。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中医学术流派创立的条件是“有独创的观点、反映观点的传世之作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传承弟子”。黄元御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一气周流”“中气升降”“六气枢轴辨证体系”学说,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黄元御学术传承至今积淀沉厚、名医辈出。

    黄元御的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收录8种,民间尚有流传《瘟疫痘疹》、《黄氏医抄》等著作流传未整理出版。以上都是黄元御中医药学术思想具备成为独立中医学派的基础条件。

    图片 18.png

    黄元御作为晚清时期齐鲁医派的典型代表,对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黄元御学术流派”概念的提出已经具备充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这是准确、科学、合理定位黄元御历史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当务之急,是把黄元御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中医药专业“重要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前提,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地区优势,对黄元御进行史料考证,梳理黄元御医学流派的传承脉络,结合现代疾病谱发展其临床应用,在继承黄氏学术思想基础之上提出“黄元御学术流派”的概念,明确黄元御的历史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揭示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和现代科技、教育、农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责编:余棠)

    本栏热门文章

    1. 重庆北碚区江北中学教师唐元元积极···
    2.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
    3.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
    4. 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 昆明警方成功打掉一个养老诈骗传销···
    6.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
    7.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出席党的···
    8. 习近平就韩国首尔踩踏事故向韩国总···
    9. 权威快报丨习近平将赴印尼出席二十···
    10.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11. 习近平向《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
    12. 缓缴社保为企业减负
    13. 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
    15. 农业农村部: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2···
    16. 彭丽媛会见印尼总统夫人伊莉亚娜
    17. 济郑高铁跨京沪铁路转体桥成功“转···
    18. 从植发到毛发一体化诊疗服务,消费···
    19. 睢县法院河集法庭: 送达司法审···
    20.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 旗下 >>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央广网
  • 中国网
  • 中新网
  • 中青网
  • 求是网
  • 未来网
  • 中经网
  • 法治网
  • 北方网
  • 红网
  • 南方网
  • 东方网
  • 党建网
  • 中工网
  • 大河网
  • 环球网
  • 乡村振兴网
  • 中国小康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日报
  • 中医药时报